介绍:
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劣,有三个共同的敌人:第一是自然灾害,第二是凶猛的野兽,第三是其他部落的人。
在那个生产力和各方面效率都很低下的时代,人类必须以部落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才能生存。
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人们采用各种运动方式来抵御外敌,同时增强自身健康。
当时人们依靠砍柴、狩猎、耕作等活动间接地增强体质,后来才出现其他方式来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力。
炎帝、黄帝壁画
如果说生产劳动只是基本的健身项目的话,那么此时兴起的“气功”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健身方法。
《黄帝内经》记载:“上提天地,掌握阴阳,吸纳精气,独立守神,使肌肉为一”,这就是练功的方法。
后世有人质疑《黄帝内经》可能不是黄帝所著,但此书中的一些理论却与那个时代息息相关。
黄帝生于公元前2717年,卒于公元前2599年,享年118岁。据有关资料显示,上古时期人的平均寿命仅为30—40岁。
由于黄帝寿命如此之长,有人根据《黄帝内经》的描述推测,黄帝可能曾修炼气功来强身健体。
文明发展很快,很快就进入了奴隶社会,人们不再以部落为中心,国家的概念也随之产生。
随着领土的扩张,出现了皇帝和贵族,这些处于权力中心的人控制着数以万计的奴隶和资源。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这些贵族开始注重更高层次的享受和精神需求,因这种思想的缘故,一种名为“吾吾”的舞蹈活动在宫廷和奴隶主中流行起来。
他们认为这种舞蹈能调节气血、舒经通络,长期跳这种舞蹈可以强身健体、保健延年益寿。
后来中国版图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国家,各个国家都独立存在,这就是所谓的战国、春秋时期。这个时代混乱不堪,战乱频仍,但也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产生了不同的新观点和理念。
黄帝内经
此时的健身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儒家提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射”指骑马射箭,“御”指驾车。这些都是士兵必备的技能,用于战场上杀敌。
跑步、射击、骑马、驾车是当时人们健身的主要方式,但根本原因仍然是为了保护自己。
百家争鸣中医、道教兴起,古代气功也系统发展,成为许多人喜爱的健身方式。在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健身活动的发展更是迅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国曾数次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由于其人文、经济实力的强盛,健身活动也日趋丰富。
儒家六艺
随着战争的减少,健身对于古人来说已不再是简单的生存行为,因为身份的不同,人们的追求也各有不同。
道教信徒希望长生不老,帝王希望长生不老,而对于普通人来说,目的很简单,就是保持健康。
封建社会涌现出许多精通枪棍术的名将,道教导引术也得到大力发展,出现了流传至今的五禽戏健身法。
五禽戏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后汉书》记载了其功效:“常练者,九十余岁耳聪目明。”
正因如此,五禽戏在当时几乎人人都练习,而且确实有显著的效果。除了养生和导引之术,古代还有许多体育运动,其中最古老的运动就是蹴鞠。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在汉代成为军营训练士兵的一种方式。
至唐宋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统治阶级的推动下,蹴鞠成为一项风靡全民族的运动。
这一时期,由蹴鞠演变而来的马球也成为皇家喜爱的运动,每逢佳节,人们总会举行蹴鞠或马球聚会,既能社交,又能运动,一举两得。
后来又出现了击球运动“捶丸”,在明代士绅和贵族妇女中十分流行,这项运动大概源于马球中的脚击球,类似今天的曲棍球,对抗性很强。
除了这些需要在场景中连续移动的活动外,还有一种类似于今天的保龄球的运动,叫做“射木”。
五禽戏
这些需要动作且相对较轻的游戏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团队合作。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锻炼方式是一种促进交流的方式。
另一项需要团队合作并且在当今民间体育项目中仍然很受欢迎的运动是拔河。
拔河,古称“拉钩”,起源于战国时期,是鲁班发明的军事体能训练项目,最早由楚国使用。
在随后的和平盛世,“拉钩”成为民间广泛流行的一项娱乐活动,并分为水下和陆上两种。
古代军队中,士兵们会举起铜鼎等物来进行举重比赛。历史上著名的《王举鼎》就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举鼎的故事。
后来各民族融合,才有了摔跤、滑冰等运动项目,虽然古代不如现代,没有丰富的健身项目,但古人却留下了现代人无法超越的记录。
项羽力大千斤,戴宗日行千里,更何况他百步穿杨,寿命又长。
吹丸涂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我们经常会看到健身达人在短视频中秀出自己紧实的肌肉和曲线。
古人没有如今的信息传播速度,也没有这么多的健身项目,但他们仍然是今天一些健身活动的鼻祖。今天看来奇怪的健身方法,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方法甚至被渲染成传奇。
清朝最近的一位皇帝乾隆,在位六十多年,享年89岁养生气功,是康乾盛世最后一位皇帝,他平时的健身方式非常独特,包括敲牙、提肛等。
这两项都是气功中提到的健身方法,据记载,乾隆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练习“叩齿”,平时也练习提肛,甚至朝见朝廷时也是如此。
时光荏苒,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一位将军,他每天早晨的锻炼方式,就是把屋外的院子里的砖头搬走,傍晚回来再搬回院子里。
“陶侃搬砖”一语由此而来,“砖”即砖头的古名词。陶侃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正值战乱时期,用这种方式强身健体,随时准备奔赴战场。
陶侃搬砖
在陶侃这个“搬砖”之前,还有三国时期的医圣华佗。华佗作为医圣,养生之道十分精通,他通过长期观察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发明了“五禽戏”,至今仍是养生爱好者的最爱。
儒家创始人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经常与学生们一起练习射箭,鼓励大家保持健康。
三皇五帝时期,尧的儿子丹朱聪明绝顶,发明了围棋,还发明了踩高跷,祭祀时跳高跷的鹤舞。
南宋诗人陆游也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就是“长啸”。“长啸”是古代很特殊的一种风气,又分为“长啸、吟啸、啸歌”,魏晋时期十分推崇。
苏轼是古代著名的文人,他喜欢登山,还写过一篇文章,分析为什么普通人比权贵更健康。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考核方式——武试。武试的考生除了考文试,还要考体能。
清代石锁
他们在日常练习中,会准备抓握用的石锁,石锁就像今天的哑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抓握,锻炼肌肉。
这些石锁的重量比现在的哑铃要重得多,小的一般有几十公斤,大的有几百公斤。此外,还有舞剑环节,用来考核考生的体能。
这种刀是特制的,最大的重量可达120公斤,还有特制的石块,重量可达300公斤。民国时期,民间仍盛行这种锻炼,强身健体,以待抗击外敌。这些保存在历史中的健身方式,既平凡又不可思议。
他们的健身方法在今天看来可能并不科学,但其实是通过古人不断的探索和观察而不断改进,才形成了今天更符合人体工学的各种健身方法。
孔子观人射箭
《黄帝内经》记载,人体有阴阳之分,五脏为阴,额为阳,阴阳平衡,身体才能健康。
先秦时期,也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以达到心身气合一的养生理念。阴阳学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阐述了阴阳和谐的理论。
通过论证和建立养生体系,形成了我国最早的生命哲学思想,这种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养生之术也开始不断发展。今天,体育运动的首要目的是保证身体健康,但在古代,健身却带有军事色彩。
历史上健身自出现以来,就充满着战争与斗争,健身的首要目的是为了适应战斗,人类对体育的认识始于“军事”,商周时期推行武士教育,培养文武双全的人才。
儒家的六艺,就是为了给统治者培养“德”与“行”兼备的完美之人。
健身图表
封建社会,人们奉行文武双全的思想,并通过礼治来推行这种思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们不断追求。在封建中国,农业发展是每一个朝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了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却催生了丰富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是古人对几千年农林牧业劳动人民对生命和本能的探索的总结。孔子曾说:“不松则不为文武,松而不紧则不为文武。”
紧张与放松的交替,体现了生活与劳动的关系,劳逸结合,不但可以调节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意志力。
例如,春季登高活动在唐代已日趋盛行,诗文中常有描写亲朋好友嬉闹情景的诗文;由早期社会爬树采果演变而来的荡秋千,也深受民众喜爱。
这些民间活动没有被纳入健身教育,也不像一些体育项目那样依附于军事,这些活动之所以深受民众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它能给民众带来快乐,保证身体健康。
古代秋千场景
结论:
生命源于运动,随着人类的进步,各种健身运动应运而生,赋予了人们运动的概念,对体育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体育的看法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全民健身的理念悄然兴起,促使体育朝着集文化、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方向发展。
如今养生气功,体育教育已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健身理念,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走向更加科学、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