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立冬,第24个节气。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据黄历记载:“斗至西北维,指立冬食补养生,冬为终,立冬时,万物终成,故名立冬。” 《月令七十二时集》云:“立,筑之始;冬,终,万物之收”。古时候,民俗把立冬节气视为立冬、万物收成、补肾强身的时节。
立冬分三个季节
古人把立冬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水开始结冰;第二个时期,水开始结冰;第二个时期,水开始结冰;第二个时期,水开始结冰;第二阶段,地面开始结冰;第三个时期,雉鸡进入洪水,变成海市蜃楼。
意思是立冬这一天“水开始结冰”,是水和冰的结合。冬天的冷水是滋阴的。猛冬开始结冰,仲冬结冰,冬季达到顶峰。接下来的五天,“大地开始结冰”,丙庄说“结冰”,大地结冰为凝结,“太阳浮在原野上,灿烂的水面上结满了冰”;接下来的五天,“雉鸡入大水,成海市蜃楼”,“鸟入”对应“大水是蛤”,海市蜃楼就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是由海市蜃楼的气息形成的。
立冬时节,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万物凋零、寒风刺骨的冬季。但南方的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白天阳光温暖,气候干燥。但早晚较冷,温差较大。秋冬之交,养生调理要顺应大自然的收藏潮流。可以适当的进补,增强体质。同时要注意防寒、防燥。重点始终是润燥滋阴、护阳补肾。
节气与健康
保证充足的睡眠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地水冰不扰日,早睡早起”。晚了,你必须等待太阳,才能让你的野心像躺着一样。”若隐,若有私心,若已得,寒气除,肌肤温热,致气急被夺走。这是冬气的答案,也是养藏之道。如果反了,就会损伤肾脏,导致春季阳痿。信徒很少。”
意思是:冬季三个月,是万物隐藏的季节。这个季节,水面结冰,大地结冰,人们不宜扰乱阳气,早睡晚起,必须等到天亮才起床;使情绪如大军埋伏,如鱼鸟深藏,如人有隐私,如人心有所得等等;还要远离寒冷的地方,靠近温暖的地方,不要让皮肤张开出汗,这样会造成阳气大量流失。这是适应冬季空气、维持人体封闭功能的规律。违反此规律,就会损伤肾气,到了春天就会出现四肢无力、肢冷的情况。
另外,《养生新闻论》记载:“睡觉时,宜稍事休息。天冷时,加棉衣逐渐加厚,勿吃得过多。”这就是说,冬天睡觉时,不要一下子把自己盖得太厚。 。
早上不要跑步,不需要御寒
立冬节气前后,由于夏季地表储存的热量还没有完全消耗掉,所以一般不会太冷,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仍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舒适。但早晚气温往往较低,需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即使是健康的人也不应该穿背心或短裤去户外运动。年老体弱者夜间外出应戴帽子、围巾、踝袜等保暖衣物,防止头、颈、肩、下肢受凉。
初冬,阳消阴生的趋势更加明显,人体的阴精阳气也处于收敛、内养的状态。此时保健应遵循阴阳原则,顺应气衰收敛之势,并注意晨练“须待日出”,不宜太早,这样才能利于阳气的储存和保养。
同时,运动强度不宜过高,防止出汗过多,损伤体液,消耗能量。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扇子舞、慢跑、健走或步行等轻松温和的运动,并保持在稍出汗的程度,而消耗大量体能的器械运动则不适合。
另外,建议运动时随身携带干毛巾,运动时及时擦干汗水。不要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停留。由于气温下降会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和韧带的血管收缩,从而限制关节活动和肌肉伸展的范围,很容易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因此,一定要注意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立冬进补需谨慎
立冬时节,北方地区进入寒冷的冬季。立冬时节,民间常有吃饺子驱寒取暖的习俗。还有一句谚语“立冬不端饺子碗,冻耳无人问津”。南方地区,入冬前后,广东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秋季凉爽气候,但弱冷空气不时袭来,常伴有骤然降温,早晚有寒意。气候正在慢慢过渡到严寒的冬季。此时,也是人体补虚、强身的重要时期。
“立冬补冬,补虚口”,为了补充元气,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南方地区也有立冬进补的习俗。牛羊肉、鸡肉等肉类由于热量相对较高,防寒效果也较好,在冬季食谱中较为常见。
立冬的饮食营养应遵循“秋冬养阴”、“不扰阳气”的原则,宜平和平和。过于辛辣过热的食物容易损伤阴液,过于油腻或重口味的菜肴又容易加重胃肠道的负担。道负担大,不宜吃太多。
现在气候干燥,人们容易出现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燥等阴伤症状。因此,在滋补身体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滋阴润燥。宜多吃大白菜、菠菜、白萝卜、鲜枣、石榴等。 、苹果、柑橘、柿子等时令蔬果不仅可以补充人体水分,还能调节肠胃功能,促进消化。
需要提醒的是,立冬进补时,还必须注意饮食和动态平衡的问题。你不能只吃东西而不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吸收,改善血液循环,畅通血管,更重要的是控制体重,增强体质,为寒冷的冬季做好准备。
“黑”菜补肾气
秋冬之交,应顺应自然之气潜伏之势,注意滋补肾气,以助阳气固实。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健康之本,“药补不如食补”。饮食疗法相对温和。如果能根据具体情况善用食物,就不会失去药物的效果。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人体的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并以五种颜色代表。分别为蓝、红、黄、白、黑。 “肾主冬”,所以冬季保健重在补肾食补养生,而“黑入肾”,所以吃“黑”是补。
例如,黑米滋阴补肾,健脾益肝;黑豆补肝肾,强筋骨;黑芝麻补肝肾、明目乌发;黑枣和胃、健脾、补肾生髓;黑木耳滋阴、润肺、补骨。这些黑色食材在秋冬之交有利于养胃、补肾等。
海带、紫菜等深色食物虽然营养价值丰富,但性寒。主要具有清热、解暑、除湿的作用。吃太多容易损伤阳气,所以一般在夏季或初秋比较适宜。食用。
“艾”适时护阳气
除了立冬时的食补外,艾灸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进补”方法。 《扁鹊新书》云:“人无病时经常用艾灸,不一定能长生不老,但仍能活百岁以上”。
艾灸是用艾条或艾叶制成的艾条熏烤人体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因为艾灸可以温阳,使正气充沛,邪气无法侵害,所以能起到很好的强身祛邪、保健防病、保健长寿的作用。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涌泉,腹部的神阙、气海、关元,背部的大椎、命门、肾俞,都是强身健体常用的穴位。
艾灸的好处虽多,但一般比较适合体质虚寒的人,如怕风怕冷、手脚不冷、口渴不爱喝水或喜喝热饮、胃口不好等。稀便。但口干咽干、反复口疮痤疮、潮热盗汗、胃部不适、便秘、小便黄赤等,以及阴虚火旺或体质虚弱者不宜食用。偏于湿热。
艾灸操作简单,适合个人在家操作。最常用的施灸方法是点燃艾条一端,对准需要施灸的穴位或患处,距皮肤约2~3厘米,进行熏灸。一般每个部位艾灸10分钟。操作时应保持适宜的温度,保证受灸者感觉舒适,施灸部位皮肤应呈现红色。
糖尿病患者施灸时,皮肤感觉容易减退,应特别注意避免烫伤。对于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一些穴位,应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当的施灸方法。尤其不宜用艾炷直接艾灸。
另外,孕妇禁止艾灸腹部。过饱、劳累、饥饿、醉酒、口渴、惊恐、愤怒等人应慎用艾灸。
冬天晒太阳比喝人参汤还好
冬天晒太阳比喝人参汤更好。其实,立冬最好的补肾方法就是晒太阳。阳光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行气血,祛寒阴,对肾虚有好处。
不过,也要适量晒太阳。每次日光浴的时间可控制在30-60分钟。背对太阳,不要抬起脸对太阳。冬季的上午8点到10点阳光最柔和,正是为身体补充维生素D的好时机。中午11点到12点之间阳气最强,可以补充人体的阳气。大家可以选择方便的时间出去晒太阳。
立冬穴位保健
肾主冬气,故立冬针灸仍沿用“补肾纳气”的原则。推荐的保健穴位是肾俞、关元、涌泉。
肾俞穴
定位:在腰部,后正中线,第二腰椎棘突下1.5寸处。
方法:双腿并拢坐在床沿上,双手掌心相互搓热,然后轻轻放在背部和腰部,上下按摩下背部的肾俞穴(在脊椎处)与肚脐同一水平,左右两侧两指宽))直到感觉到热为止。
功效: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摩200次。肾俞穴是一个很好的补肾穴位。按摩可以强肾纳气。
关元穴
定位:关元穴位于人体“阴脉海”任脉上,前正中线上,脐直下三寸处。
方法:古人将关元描述为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所,可见关元穴的重要性。每天可以以关元为圆心,左手掌或右手掌逆时针、顺时针揉搓3~5分钟。然后用双手食指指腹重叠敲击穴位20次,直至局部有酸胀感。
功效:经常按摩可补元气、强身固精、祛寒回阳。
涌泉穴
位置:涌泉穴位于足正面凹陷处,第2、3趾间趾缝线头端连线的前1/3处,即足前凹陷处。当脚趾弯曲时。
方法:睡前用热水泡脚,如有酸胀感,可按摩脚底涌泉穴。泡脚的水温在40℃左右,最佳时间是19点到21点之间。这是肾经气血最弱的时候。
功效:肾经起于脚,以脚底涌泉穴为主穴。经常泡脚、按摩脚底,可以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达到滋补肝肾的效果。
膳食医学
中医认为,冬季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民间自古就有“冬补食”的饮食习俗。相信进补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助于在寒冷的冬季抵御严寒的侵袭,也可以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就有了“冬补”。民间有“来年打虎”的谚语。
1.乌乌黑发饮
材料:黑豆50克,黑芝麻30克,黑米20克,核桃仁碎10克,去核红枣10克,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将所有材料放入搅拌机中,加适量水打成稠浆,然后将稠浆倒入锅中,用中火,边煮边搅拌至沸腾,加入适量冰糖,再煮3分钟。
功效:补肾养血,养发美容。适合肾气不足、头发干燥易断、易脱发、或过早脱发的人。
2、首乌红枣桂圆粥
材料:何首乌30克,红枣5枚,桂圆肉15克,白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将以上材料全部洗净后,红枣去核备用;锅内加水适量,放入何首乌,中火煮1小时,滤去汤汁,除去药渣。将首乌药汁倒回锅中,加入其余材料,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约45分钟。定期搅拌。最后加入冰糖,继续煮5分钟。
功效:益肝肾,益气血,乌须发,养颜。适合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的人食用。
3、补肾强腰汤
材料:巴戟天20克,杜仲20克,熟地黄30克,枸杞20克,淮山50克,猪脊椎500克,红枣5枚。
制作方法:将以上材料洗净,猪脊骨焯水后与其他材料一起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水,用大火煮沸。转小火继续煮约2.5小时。加盐调味。
功效:补肝肾,强腰筋骨。适合劳损体质虚弱、肝肾不足、腰腿软弱的人食用。
4.板栗乌鸡汤
材料:乌鸡500克,板栗200克,山药50克,红枣5枚,枸杞15克,生姜3片。
制作方法:将乌鸡宰杀后,去掉羽毛和内脏,洗净,切成大块;将栗子去皮去皮,红枣、枸杞洗净,与其他材料一起放入汤锅中,加入足够的水,用大火煮沸。 ,小火煮约2小时,然后加盐调味。
功效:补肾益精,健脾养血。适合脾肾两虚、精血不足的人食用。
5. 虫草蒸鸭
材料:冬虫夏草5朵,老公鸭1只,黄酒、姜、葱、盐适量。
做法:将老鸭去掉羽毛和内脏,冲洗干净,放入锅中煮至水起泡沫,捞出,将鸭头顺颈剖开,放入冬虫夏草,扎紧用一根线,放在一个大碗里,加入米酒、姜、葱、盐和水。然后将大碗放入锅中,将鸭子蒸2小时左右。
功效:以冬虫夏草为主要成分,补肾阳、益精血;老鸭为补,滋阴补虚。 ■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广东省中医院、中国中医、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