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生”又称“养生”,是通过对身体的保养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包含了许多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我们来看看《黄帝内经》中的健康智慧。
《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距今约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内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集体作品,编撰而成,个别章节是后人增补的。古人假称它是黄帝所写,以说明该书的重要性,引起人们的注意。本书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对话的形式讲解医学知识。《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每部分81篇。
《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疾病的发生、病理变化、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养生也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问》第一篇《古天真》就是一篇专门讲养生的文章,足以说明《内经》中养生的重要性。
预防疾病是养生的目的之一。 《内经》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提出了著名的“治未病”的理论。 《素问·四气调神》云:“故圣人未病未治,未病未治,未病而治未病,此谓之。”疾病已经确定,然后用药物治疗;疾病已经确定,然后进行治疗。”就像口渴了就挖井,打斗丢锥子一样,现在还不算太晚。”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一定意义上是邪与善斗争的结果。正气是指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邪气是指引起疾病的因素。扶正气、避邪气,疾病就不易发生。养生的过程,也是扶正气、避邪气的过程。
适应自然,适应环境的变化
地球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人类依赖地球的自然环境而生存。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界中,春天树木发芽,夏天枝叶茂盛,秋天树叶落下,冬天枯萎;花朵白天开放,晚上闭合;人们夏天出汗多,冬天出汗少。这是由于自然界的四季、昼夜对生物的影响而造成的。 《灵枢·协科》云:“人与天地相应。”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界。中医特别强调季节、气候、昼夜、地理等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中医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和转归。养生和治疗必须考虑到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黄帝内经》强调养生要顺应四时。一年四季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常见疾病也不同。例如,春天风多,传染病就会多。中风、过敏性疾病和青光眼可能会加重。夏季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变质,腹泻患者明显增多,肠道传染病增多。霍乱、伤寒、痢疾等疾病在这个季节经常发生。秋季天气干燥,体内水分容易流失,导致口干、眼干、皮肤干燥。感冒后容易引起咳嗽,且咳嗽痰少。冬天天气寒冷,很容易感受到外面的风和寒冷。感冒的患者很多,受凉后容易出现关节疼痛。
《素问:四气调神论》认为,一年四季都会出现不同的情志变化中医养生知识,情志的保养也应顺应四时,因时制宜。例如,春天要“使志气生长”,夏天要“使志气不怒”,秋天要“使志气平”,冬天要“使志气平”。你的野心就像躺着一样”等等。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季节变化会引起情绪变化,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比如秋冬季节,日光照射时间短中医养生知识,天气寒冷,一切萧瑟,对环境、气候敏感的人就会情绪低落。 、身体疲劳、精神不振以及对事物失去兴趣等。冬季还容易产生抑郁症。
一天之内昼夜的变化,人体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素问·气通天论》:“故日间阳气主外,日间生气,午间阳气旺,阳气弱则因”。西,故气门闭,故暮闭,无扰筋骨,无雾露,但此三时,身困乏力。”人们的生活要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病情也会随着昼夜的变化而变化。研究发现,如果因乘坐飞机、上夜班等而扰乱生物钟,往往会引起代谢紊乱、身体不适,甚至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保持宁静、虚无的精神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五脏能藏神,是情志变化的物质基础。五脏气血调和,功能正常,情志变化也就正常。七情与五脏的关系是:心主喜,肝主怒,脾主忧,肺主哀,肾主恐。
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不同反应,一般不会引起疾病。如果突然的、强烈的或持久的情绪刺激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影响到五脏六腑。五脏气血就会紊乱,神志不能隐藏,就会发生疾病。比如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悲伤伤肺等等。比如我们平时说的有人太生气、有人情绪不稳定、有人胆怯等等。 。
现代研究证明,人的情绪变化对人体的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免疫系统都有影响。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情志因素有关,如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甲亢、冠心病、癌症等。 、斑秃、脱发、神经性皮炎、抑郁症等。英国曾有人对250名癌症患者进行调查,其中156人在发病前接受过精神刺激,由此可见精神因素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疾病。因此,调理情志是养生的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中养神之法是“静”。要求心态平和,遇事不惊慌,不急躁,不因恩惠不惊,不因屈辱不惊,知足常乐。这样气血就调和了,五脏就安了,就不会生病了。 《素问·古天真论》:“清静虚实,真气随之,神气内守,病常自在。故心闲少欲,心安。”无所畏惧。”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从容”、“安宁”、“安静”、“谨慎”、“谦虚”。这并不是告诉人们要多动脑子思考问题,而是教导我们不要胡思乱想。思想活动要有节奏,情绪感情要节制。正确的养生并不排斥正常的思维和情欲,但也不主张放纵,而必须适度。我们不应该被动、无所事事,而是需要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和生活。我们要热爱工作,热爱生活,这样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清静虚无”。我们要做到“无为”、“无为”。遇到事情不要生气,遇到危险不要害怕。做事要有计划,对人要宽容,心胸要宽广。
不贸然干,努力不累
中医养生也需要适当的运动。 《素问·四气调神论》载:“春三月,此谓发辰;天地生,万物盛,夜卧早起,走在院子里,头发都慢下来了。” 《素问·古天真论》记载:“古之人,知法以阴阳,和以神奇”。 “法以阴阳为本”,是指养生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 “合于术术”就是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的锻炼方法。例如《素问·异法方药》记载了“导引、按窍”的治疗方法。现代锻炼方法有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散步、广播体操等。体育锻炼应因人而异,应根据年龄、体力、性格爱好、周围环境条件等来确定。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每周两个半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的基础上,增加每小时两分钟的步行,加上一些正常的活动。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肌肉和骨骼的功能,并提供单独行走无法带来的健康益处。
《素问·玄明五气篇》还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五劳所伤。”意思是任何运动都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是的,运动量太大也不好。您需要平衡工作与休息。
饮食要适量,以五谷补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充分说明了饮食的重要性。很多疾病都是由饮食不当引起的,也有“病从口入”的说法。 《素问·古天真论》云:“饮食要适量”。节制就是节制,包括进食时间规律、食物数量适量、合理搭配等。
《内经》饮食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五谷为养”。 《素问·脏气法食篇》云:“毒攻邪气,五谷为滋养,五果为助,五蕴为利,五菜为补身,同服”。 “五谷是五谷杂粮的总称,五畜是肉类的总称,五蔬是中医讲五谷的总称。”所谓滋补,就是说饮食应以五谷为主食,五果、五畜、五菜为副食,这一观点与《内经》提出的膳食结构金字塔基本一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合理饮食结构可以用金字塔来描述,尽量少吃高脂肪、高糖食物,适量吃鱼、蛋、家禽、全瘦肉、豆类和乳制品。多吃水果和蔬菜;尽可能多吃。谷物。
用五谷进补的另一个意义是五谷也要搭配得当,即粗粮和细粮要搭配,这符合医学上蛋白质互补的理论。饮食以五谷为主,因为五谷是人体内脏的主要营养来源。 《灵枢·婴养生大会》云:“人受气于五谷,五谷入胃,通于肺,五脏六腑皆受气”。 《灵枢·五味》:“五谷不入,半日则气消,衰则一日气少。”
中医认为,食物有五味,即酸、甘、苦、辛、咸。五味入五脏,酸入肝,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盐入肾。适当补充五味,可以滋补五脏,但过多食用五味,则会损伤五脏。 《素问·六解脏象论篇》云:“五味入口,藏于胃肠,藏味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生成时”。 ,精神是自己产生的。” 《内经》还指出,饮食要适当控制,指出:“食多,则伤肠胃”。
以上足以说明《内经》中的养生之道是科学的、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