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概括了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道教在饮食养生方面更是独具特色。
老子强调“五味生口”,这也是道医遵循的饮食理念。这里的“爽”字应该解释为“错误”。这是指人类味蕾的错误。这意味着,如果追求味觉的享受,味蕾的敏感度就会降低,难以品尝和准确地摄取各种微妙的味道。
老子自古就强调“味而不味”,希望人们清淡饮食,细细品味食物中微妙的营养成分。食物不宜太油腻、太甜、太酸、太咸、太辣。它应该比你习惯的稍微轻一些。最好多煮、蒸,少焖、炒,不宜太鲜味。
老子还强调要“养腹,不养眼”。这是道家饮食观的又一个特点。这意味着在饮食方面要遵循身体的指导,而不是眼睛或知识。这就需要食用者了解自己身体的真正需求。很多人都是“贪得无厌”,就是拼命吃才能满足口腹之欲,却吃不完,不松腰带就吃不完。因此食物摄入过多。另一些人则狼吞虎咽、心不在焉地狼吞虎咽,不知不觉地吃掉了太多的食物。有些人还看资料说,想减肥就吃这个;如果你看到某种东西可以抗癌,就吃它。这不是对待食物的现实态度。
道教主张少食。道家经典《太平经》云:“食少为根本,真神清净,粪便污秽”。东晋著名道士葛洪认为:“欲长生,肠须常清”。人体摄入过多的食物后道家养生,会大大增加消化等功能的负荷,使胃、心、肺、肝、胆得不到休息,影响寿命。
道医提出了少食的饮食方法:
一是“食量小食少,不愿意多卖饭也难”,就是少吃多餐。
二是“未饿先食,未渴先饮”,就是说饮食要有规律,未饿未渴,应先吃后喝。否则,“怕饿就吃,就会吃得更多;渴了就喝,就会喝多”。这显然对身体有害。
第三,一般来说,人们应该在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的同时,尽量保持低热量饮食平衡。 “吃得越少,心脏越舒畅,寿命就越长;吃得越多,心脏就越充血,寿命就越短。”
熟胜于生:陶弘景《养性言名录》指出:“凡是熟的,胜于生”。这里的“熟”这个词可能有两个意思。一是指食物本身必须煮熟至熟;二是指食物本身必须煮熟。例如《吕氏春秋·原味》指出“居水者腥有肉腺,食草者檀香”。食用、熟食可“去腥、去燥、去檀香”。二是指用作食物的动植物资源,应是“成熟”的个体。司马承祯在《天印子》中提到:“不吃未熟的五味,五味过多的不吃,腐烂噎气的不吃。”都是适当的预防措施。”这意味着应避免那些尚未成熟的动植物。植物不适合食用。这一点与道教历来提倡的“不杀生”戒律有关。道家的“不杀生”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不杀生,而是指不破坏正在生长的生物。在饮食方面也遵循这个原则。例如,《淮南子·竹书》云:虫蛰之前,勿用火烧田。怀孕时不能宰杀,鱼长高时不能取,猪过年时不能吃。故草木的排出如蒸汽,走兽的归来如流泉,飞鸟的归来如烟云。
素食胜于肉:道教提倡素食为主道家养生,慎食荤腥。 《神农经》云:食五谷者,明者有智;食五谷者,有智慧;食石者,丰饶成仙(即炼五石)。吃芝麻的人长寿,长寿。吃元气的人,不能被地埋没,不能被天杀。故服药者(仙药),与天地相抵,与日月平行。道家著作《食斋九食法》也指出:粗食者食玉米、小麦;粗食者食玉米、小麦。吃素的人也吃蔬菜;正在节食的人也吃适量的食物。 ……吃粗粮,戒一切瘾;吃素食并放弃所有脂肪和金块;节食去烦浊,取精气,身、灵、体都会处于良好的状态。
来源:中国道教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