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是陕西民间流传的一种板腔戏曲,它也是皮影戏的一种,它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它的声腔高亢澎湃,演唱时不需要伴奏,华阴老腔体现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想更加了解华阴老腔吗?下面的陕西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是一个位于西岳华山脚下的小村庄,黄河、渭河和洛河在村庄附近交汇,村子里代代相传一个老腔皮影戏班。皮影戏在陕西一带并不少见,但是双泉村的这个戏班子却会一种叫做老腔的独特唱法。据说早在西汉时期,这里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就是老腔的由来。
老腔名称之来源说法有二,一是与当地流行的其他剧种相比,年代较早,尤其是音乐显得古朴悲壮、沉稳浑厚、粗犷豪放,为古老之遗响,所以称为老腔;二是由于它是从湖北老河口的说唱传到华阴演变而成,所以取老河口第一个字来命名为老腔。
老腔实在是一种很小的戏种,是以皮影的形式进行演出的戏曲剧种。它只需五人就可撑起一台戏:签手(指挥皮影)、副签手、前首(主唱)、后台、板胡。但这个剧种里,“生旦净末丑”却一样也不缺。只不过,这五种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担纲。因此,主唱的嗓音天赋就尤为重要。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弦,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这种土得掉渣的、独一无二的、震撼人心的老腔,就以这样的原生态,被原封不动地请到了大都市大剧院那豪华的舞台上,也被请进了央视的演播大厅。老腔,以这种最原始的风貌出现,却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华阴老腔生于张氏家族。
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改音乐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张喜民、张新民、张军民、张拾民,是华阴老腔正宗传人张全生的儿子,他们保存着老腔自乾隆年间传下来的百余个戏本。这些戏本几乎全是北宋、金、元时期民间流传的西周、列国、三分天下、唐宋故事。翻开本子,可以看到用毛笔竖排记载下的一段段唱词。剧本大多由清朝流传至今,随着年代的久远,纸质已开始发黄变脆,好在艺人们早已对唱词铭刻于心,平时剧本几乎不用,只有重要的时刻才会拿出来展示一下。
就老腔的唱腔音乐而言,可分为两种:一为唱腔;二为吟诵调。人谓“慷慨悲歌”。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有“黄土地上的摇滚”之称。
华阴有老腔和时腔(碗碗腔)两个分类,汉代就出现了老腔,它起源于军队,张良征战为鼓舞士气就高声唱。因为华阴当时是一个京师粮仓,通过漕运把粮食源源不断送到咸阳,作为守护粮仓的军队,他们鼓舞士气的唱法成为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最后流行于民间,结合船公号子,就形成了真正的老腔。
时腔最能区别于老腔,它是宫廷小戏,在宫廷里,当唱的人年龄大的时候,就派到华山庙,当时有记载,一次就派了90人,所以有侍祀不分之说,因为在祭祀的时候唱,时腔就比较婉转、细腻,也称神戏。老腔当时主要用于征战,时腔以讲细小的故事为主,所以时腔很多调子融不到老腔中。正所谓“一声吼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当苍劲的老腔响起,古战场上的长枪大戟、刀光剑影,忽而人喊马嘶、气吞山河,忽而鸣金收兵、四顾苍茫,陕人的刚强性格、雄强心态跃然而出。
老腔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剧史的本源性、传承上的封闭性、剧种上的独存性、取材风格的张扬性、音乐体系的自律性、审美对象的广泛性、语言风格的原声性。它的主旋律是船夫号子的音乐化,是艺术源于生活的见证,取材于历史战争,唱腔亢奋激越,充满阳刚之美,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