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经过千百年湖湘人民的传承与发展,湘绣如今已走便世界各地,是具有极高技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一副湘绣的完成并不简单,从选材到绣制的过程有多道流程,它们息息相关又紧密相连。
那么,大家是否了解湘绣的城市文化呢?现在就跟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湘绣历史及发展历程
据资料记载,湘绣是从农村妇女用来装饰衣服、荷包、烟袋的制作开始的。后来有一些画家参与湘绣的设计,把中国的一些技法移植到刺绣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根据湖南长沙烈士公园发掘的战国木廓墓出土两件绣花绢残片,湖南刺绣最早可以追溯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清光绪年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人绘画的参与,开始形成能独立完成整个工艺流程的绣庄,“吴彩霞秀坊”就是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在长沙开了第一间自产自销的绣庄。宁乡画家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创造了多种针法,使湖南的民间刺绣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成为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
第一次国内革命爆发,原来作为湘绣业大买家的直系军阀覆灭了,封建地主也受到沉重打击,敛绩藏形,同时运动还改变了若干不风俗习惯,使湘绣业的一部分产品大大减少了销路。民众贫困,而湘绣一时不可能生产出大众所需要的产品,湘绣出现了30年来的第一次衰落。
1933到1937年,国民党统治时期,经济暂时稳定,湘绣进入“全盛”时期,绣庄和绣工增多,全省绣庄达到45家,绣工约15000人,绣品年产量3万件以上,产值120余万元,资金累积达50多万银元。这一时期湘绣产品也日倾生活化,除以往畅销的高档绣品屏联,堂彩、字画碑帖外,绣庄大量生产被面、枕头、台布、椅垫、和小孩涎围等生活用品。
此后一些绣庄在废墟上写山个红字招牌继续做生意,但是由于缺乏原料、画稿绣品质量十分低劣,长沙湘绣在瓦砾中复业,但不久后长沙沦陷,大部分绣庄歇业,搬迁。国外市场受到战争影响销量大减,国内百姓生活十分贫困,也不再买湘绣这类美术品。原来缺乏,产品滞销,绣工另谋出路,湘绣进入极度衰落时期。
湘绣原材料、设备、工艺流程
丝线分为:花线、绒线、小丝线、织花线、挑花线和金银线,湘绣丝线均为蚕丝制成,分粗细两种,一般每根长8米,由于价格昂贵,从胡莲仙、魏氏起改用湖北本地所产丝线,至50年代主要使用长沙县湘绣厂和捞刀河镇荷叶塘生产的染色丝线。但是高档精品丝线仍需从苏州采购;面料分为:绸、缎、尼龙纱、你呢绒和棉麻纺织品,湘绣面料主要为纯蚕丝织成,有少量人采用人造丝和尼龙纱面料。
现代生产的小部分产品采用韩国面料,绸缎规格一般为0.76米至1.4米,产地多为苏杭,本地产面料主要有原湖南绸厂、湖南南县绸厂和长沙浏阳绸厂。
湘绣的主要工具和设备有各种规格的秀绷、绣架、压条、绞竹、绣花剪、绣花针等。湘绣最基本的生产工具是秀绷,湘绣秀针多为苏州所制,峰端尖锐,鼻底圆钝,容易拈捻,不伤手。绣花剪刀最先产于杭州,见到口呈弧形微弯上翘,可紧贴绣面齐根修剪绒线,不露线头不伤绣面。
湘绣制作工艺流程:制稿——临稿——选料(面料)——印刷——配色——上绷——湘绣原料(绒线)——刺绣——拆绷——整烫——饰裱。湘绣有多钟绣法和针法,十四种绣法:平绣、织绣、扭绣、网绣、结绣、双面绣、剪贴绣、补画绣、十字绣、剪绒绣、打子绣、缂丝绣、交叉绣、立体秀,各种绣法共计有73种针法。
湘绣技艺是一种纯粹的手工工艺。各工序使用简单的手制工具,依靠手工技艺来完成制作。湘绣技艺展现的是艺人的灵巧,智慧与手艺。
1、裁料、刻版、印花、配线等工艺流程,是湘绣一般产品在刺绣制作之先的前期工序,整烫工艺是其后期工序。
2、湘绣绣地主要有软缎,丝质,用于日用品刺绣;贡缎(又称杭缎)也是丝质、柔韧、光泽细洁、主要用于精品刺绣。此外,呢绒棉麻以及合成纤维等材质的织物,也有用作绣地的。
3、湘绣用线主要有四种,其材质都是纯蚕丝线。花线,绞合极松,用于劈丝细绣;绒绣,用于粗绣;丝线,绞合紧凑,不可分劈,用于绣制日用品;织花线,丝线的一种,染色自浅而深,绣成花瓣,自然分出深浅,以利日用品刺绣。此外,还有金银线,挑花线等特殊绣线。
4、劈丝分线:艺人在刺绣前,以手指劈丝分线,按刺绣所需的精细程度把花线劈分成二开、四开、八开、十六开等等,这样绣在质地上分外细密耀眼。劈丝分线是刺绣的一种特殊技能,湘绣劈丝有时细于毛发,竟入微茫。湘绣的匀簿细腻是与这种技能的不断提高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