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除夕。在每个节日,都形成了各种各样独特的习俗。
-
扬州端午节风俗有吃粽子和绿豆糕、喝雄黄酒、小孩挂百索子及鸭蛋篓。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
广西人过端午时,为纪念屈原而沿袭下来的传统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备牲醴等;而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则以保健、避疫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体现在挂艾叶菖蒲、吃粽子、配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药浴、泡饮草药酒和雄黄酒上面。端午节,广西各族人民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的做法也各有讲究。在南宁生活了7年多的陈大妈祖籍湖北仙桃市,她告诉记者,在老家,每年端午,家家户户都煮糯米饭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尝外,还要将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人们为了防止鱼将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进江里,后来渐渐用方便简单的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广西人包粽子,也沿袭了这一习俗。
-
首先是不宜回娘家的,因为新嫁出去的媳妇忌讳看到娘家灯,据说有不好的寓意,有的甚至会躲到其他人家里,避免看到父母家的灯笼。还有不要轻易出门,因为据说如果遇到殡葬就不吉利了,要默念升官(棺)发财(材)讨一个好兆头。小孩子不能去朋友家过夜,要留在屋子里守财神,早早去睡觉,等待神仙下凡点人口,分派好运。1、拜临水娘娘;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2、吃麦流。3、喝亮眼汤;
-
七夕节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乞巧活动;乞巧活动是七夕节最传统的民俗活动。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织女能够赐给自己技巧,让自己也变得心灵手巧。拜织女;七夕节的夜晚,少女、少妇们“拜织女”。少女、少妇们把自己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一起祭拜织女。人们在月光下摆上桌子,摆上供品,少女、少妇们斋戒一天,沐浴完毕,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礼拜。七夕夜听悄悄话;拜魁星;
-
1、傣族的赶花街、泼水节。2、彝族的火把节。3、傈僳族的刀杆节。4、白族的三月街。5、哈尼族的姑娘节、扎勒特。6、藏族的雪顿节、酥油花灯节。7、苗族的花山节。8、拉祜族的月亮节。9、蒙古族的马奶节。
-
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重阳节自古就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赏菊、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
1、傣族的赶花街、泼水节。2、彝族的火把节。3、傈僳族的刀杆节。4、白族的三月街。5、哈尼族的姑娘节、扎勒特。6、藏族的雪顿节、酥油花灯节。7、苗族的花山节。8、拉祜族的月亮节。9、蒙古族的马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