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端午已至,特送粽子一个,淡淡的粽叶香包着关心米、健康豆、甜蜜枣,最后用幸福绳扎紧。祝您端午节快乐。2、端午节的到来,愿你心情舒畅;曾落下的问候,这一刻一起补偿,所有的关心,凝聚这条短信。祝端午节快乐。3、一句问候,一声祝福,采一片清香的粽叶,包一颗香甜的粽子,装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给你:祝端午节快乐。4、五色新丝缠角粽;棕叶包着朋友情,友善关爱粽是情;门边插上艾叶香,平安健康永一生。祝端午节快乐。5、端午节到了,祝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健健康康,轻轻松松;团团圆圆,恩恩爱爱;和和美美,红红火火。7、很多节日都有美丽的传说,很多祝福都有华丽的辞藻,许多故事都有美满的结局,随信赠上我最诚挚的祝福:端午节了,愿你一切都好。
-
1.闻着粽子香,思念漂过江,你我相隔几百里,端午节里更想你。因为我想和你一起分享端午节的快乐。祝你总比我快乐。2.五月初五端午到,心中思念更甚前。艾草萋萋门前挂,粽子迷香鼻尖传。十全十美心盼望,举家团圆日夜期。短信祝福悄来到,愿你端午合家欢。3.香囊高挂,好运绵绵引进房;龙舟竞发,快乐滔滔满大江;畅饮雄黄,健康天天陪身旁;粽子尝尝,幸福久久万年长。端午节就要到了,我提前为你把祝福送上,愿平安阳光把你照耀,如意日子永远吉祥。5.每逢佳节粽思你,好友之间粽是情,端午节,粽言粽语祝福你,愿万事粽顺利,生活粽快乐,样样粽美好。6.想念你的微笑,回味你的味道,脱掉你的外套,露出你的美妙,压抑我的狂躁,想想我的需要,还是早点把你干掉啊,粽子。端午快乐。
-
1、人生无需惊天动地,快乐就好;友谊无需甜言蜜语,想着就好;金钱无需车载斗量,够用就好;朋友无需遍及天下,有你就好,祝端午节快乐。3、你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听你说身体如此不好,真叫人操心。有时间要参加锻炼,少打麻将,祝你天天健康。4、如果有来生,每年的今日我都会把你拥在怀里诚挚的祝福你:端午节快乐。5、一条平常的短信祝福,一声平淡如水的问候;让我采一清香的粽叶,包一香甜的粽子,装进真情的信息里送给到你眼前:预祝朋友,端午节祝你开心快乐。6、家和睦,人似仙,潇洒走人间;酒当歌,曲轻弹,霓霞舞翩翩;花儿美,碧水涟,日月彩云间;梦成真,福禄全,祝愿开心每一天;祝端午节快乐。
-
五彩绳扔河里。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之意。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身上的不好的东西。这样一来,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会带来一年的好运。早在东汉应劭着《风俗演义》中就已经记载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在《续汉书》、《后汉书》中,端午日这天用朱索、五色印做门户装饰,认为可抵防恶气。彩绳的五色代表五行,汉代信仰五行阴阳之说,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
-
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因此,说“端午祥瑞” “端午安康”,显然就贴切得多。但其实这是传统的说法了,都21世纪了,大家主要端正心态,说快乐也是可以的。关于五毒。古时我国中原地区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
-
端午节放河灯,是华夏民族的传统习俗,用以悼念逝去的亲人,祝福活着的人们。放河灯时,人们会把糊好的各种形状、五颜六色的河灯放到河上。如果是在夜晚,那时,本来漆黑一片的河面上突然闪亮起飘动的灯火,灯火在河上随着流水移动,层次错落,将会让人觉得美丽而又壮观。放河灯中的“河灯”又名“荷花灯”,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灯笼里点上蜡烛,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流。现在的河灯制作并不复杂,一般都是用各色的蜡光纸糊成的,把一张正方形的蜡光纸的四角粘起来。灯芯一般都是用麻绳做的,因为这样的灯芯,一方面是燃烧时间长,同时,抗风性强。在放河灯前,将河灯底部浸入蜡烛油中,然后趁蜡油没有凝固时放在沙子上,这样有些沙子就粘在了河灯底部,这样就增加了河灯的重量,不容易被吹翻。放河灯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
百里不同俗,共同的端午节,各地的习俗却大相径庭。在我的家乡,端午不仅是小孩子欢乐的节日,更是大人忙活的日子,包粽子,煮鸡蛋,门框上挂大麦、插艾蒿和桃枝,侍候大人孩子用花瓣泡水洗脸,特别是扮靓端午的饰物,比如给孩子们穿红肚兜儿、戴五彩线、挂彩笤帚、彩炊帚,还有缝布老虎、孙猴子、做纸公鸡这些活计都接踵而至。戴五彩线,家乡的方言都习惯叫轧(ga)缕索,系出五丝命可续,所以轧缕索又叫系五彩长命缕,这一古老习俗据说始于宋代。